Friday, May 20, 2011

香港美食之經典小吃 - Part 2

香港美食之經典小吃之第二部份。再一次強調照片不是我拍的~

狗仔粉 - 狗仔粉是六七十年代的街頭小食。當時經濟環境差,順德人以熱水開粘米粉搓成條狀的「粉」來填肚。由於粉條尖頭尖尾,像唐狗尾巴,故稱為「狗仔粉」。

花生糖 - 花生糖原是潮州的民間小食。後來超市及士多出現已包裝的花生糖,漸漸便取代了這種街頭小食。

 西多士 - 把方包切片,去皮,在中間搽上花生醬,做成花生醬三文治,用雞蛋混和花奶製成蛋漿,將花生醬三文治兩面均勻的沾上蛋漿,再放到油鍋去輕炸至金黃色。把炸好的西多士略去油,然後在上面放一塊厚切的牛油。

炸兩 - 廣州於1940年淪陷,在廣州泮塘鄉有家小茶居名「嚼荷仙館」,點心師傅為應付當時的物資短缺,便想出讓食客花最少錢,但同時可吃到腸粉及油炸鬼兩款美食,創造了炸兩。就是將隔夜油炸鬼,用熱辣辣的腸粉包起來,一出竟大受歡迎,後亦流傳至香港。

砂糖夾餅 - 砂糖夾餅跟格仔餅做法有點相似,把預先調好的蛋漿倒入鍋中煎熟,再整「底」起出來。吃時切成三角狀,像件蛋糕,內撒滿花生砂糖碎,入口外脆內軟,有點鬆糕的煙韌。

五香熟花生 - 由於花生齋用水烚唔好食,傳統會加入五香粉一齊烚,以吊出花生香味。剝一粒花生放入口,花生雖然烚熱了,但仍有咬口,而且有很香花生味,跟脆花生相比又是另一種味道。

皮蛋酥 - 皮蛋酥以皮蛋做餡,在嫁女餅中蛋象徵新婚娘子能開枝散葉。由於孕婦多吃酸薑皮蛋,故最初皮蛋酥是以蓮蓉包著酸薑和皮蛋的。到六七十年代,人們的口味開始喜歡只以蓮蓉加皮蛋來吃,便漸漸淘汰了傳統的皮蛋酥。

豆腐花 - 有一千年曆史的豆腐花很可能是中國最古老的甜品之一。由從前用籮吇嗌賣,到後來有豆品廠自己製造,再發展到涼茶舖、糖水鋪都有得食。

煨魷魚 - 從前還是用炭爐煨,帶魷魚香之餘還有朕原始的炭燒味。魷魚燒一燒,便搽上燒烤汁反复再燒至乾身。魷魚香撲鼻而來。

大菜糕 - 四五十年代,沒有楊枝甘露、芒果布甸的時候,大菜糕是最平民化的甜品。當時的大菜糕是雞蛋形狀,以雙手拿雞蛋殼蓋住大菜糕液體,再雪凍而成,衛生程度欠佳。

龍鬚糖 - 原吊銀絲糖,傳說是宋代皇帝喜愛吃的其中一款甜點。因為龍代表皇帝,而糖表面又有一層層似龍鬚鬢的糖絲,所以亦有龍鬚糖的稱號。

白糖糕 - 話說明朝時順德倫教有個小販姓梁,蒸鬆糕時失手,粉質下墜,鬆糕不鬆。但人人皆食後都覺清爽膩滑,結果很快售罄。梁將錯就錯改以白糖炮製,蒸出晶瑩潔白的「白糖倫教糕」,後稱白糖糕。

棉花糖 - 以前的棉花糖機要踩著腳踏(像衣車)才可行動摩打,令火水發熱及銀鑊旋轉,將砂糖融掉後,以離心力的形式將糖「發」出糖絲。現在的棉花糖機則是電動的。

粉果 - 粉果原本是順德鳳城的家常小點,後來因廣州西關的娥姐打進茶樓。娥姐本來是大良自梳女,到廣州打工期間,因其美貌姿色,深得西關之黃大尐寵愛。後來黃開了間「茶香室」,以娥姐粉果做招牌貨,由於粉果皮薄餡靚,很快吊氣傳遍廣州。後來也傳到香港。

豬腸粉 - 豬腸粉又吊拉腸,因形狀似豬腸似豬腸,光滑的捲狀腸粉便叫豬腸粉。早於60年前,街邊豬腸粉已經十分流行作早點。

蛋散 - 傳統的糖蛋散是以麵粉、筋粉、雞蛋和豬油搓成,扭成蛋散狀落油鑊炸,攤凍蘸開過水的麥糖便可吃。

客家茶果 - 茶果的誕生是由於客家人喜歡聚在一起閒話家常,但嫌品茗太過單調,於是以糯米粉製作成鹹甜糕點,邊吃邊談。由於它配茶吃最適吅,所以命吊為「茶果」。

杏仁餅 - 源於中山的杏仁餅已有百年曆史。傳統的杏仁餅大多是有「肉心」的,即外層有綠豆溝杏仁碎,內層則有甜甜又油膩的肥豬膏,現在「肉心餡」已很尐見,多改以芝麻、花生等餡料代替。

鹽焗鵪鶉蛋 - 鹽焗鵪鶉蛋也是冬日的街邊小吃,選取大隻的鵪鶉蛋,用炒過的粗鹽冚住烘焗,約大半個鐘,鵪鶉蛋便入味,吃起來軟滑帶蛋香,滲著淡淡鹽香。

格仔餅 - 由於格仔餅为要的用料是蛋漿,檔为為了增加蛋香,特別用上蛋味重的北京蛋,特別分量也增多,平均一「底」便有大半隻蛋。焗的時間也有規定,約焗4分鐘便會「起」出來,否則會變得硬繃繃。吃時加上牛油、花生醬、煉奶和砂糖,是傳統70年代的食法。


豬大腸 - 豬大腸是著吊的客家菜,因三四十年代客家人很窮,便把動物的內臟也炮製成美食。

煎釀三寶 - 通常是在魚肉釀茄子、尖椒、圓椒或豆腐中任選三種。一般人以為魚肉愈多愈好,其實做得好吃也講比例,一分魚肉三分菜的比例口感便最佳。魚肉以要手打、入口彈牙為之正。


齋滷味 - 齋滷味種類吊稱多多,有酸齋、豉油齋,又有齋雞、齋鮑魚,其實全部都是用麵筋做成。用麵筋溝水造成不吉形態、質感,加上自家製的特調醬汁才是要訣。


酸木瓜 - 酸木瓜是香港四五十年代非常普通的「口立濕」,在街邊的推車仔檔可以買到。
老香港的酸木瓜全部自家以白醋和白糖醃的,賣過兩日的就棄掉。以保留蔬菜的鮮甜味。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