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30, 2014

椰汁千層糕

椰汁千層糕一直是我喜歡的甜點。看上去做法好像很複雜,其實做法簡單得要命,只是工序有點繁複而已。母親大人特意加重了班蘭葉香精的份量,使到這個糕點顏色看去更翠綠(不過好像沒有加重班蘭的味道喔!)。千層糕只需吃幾片就能飽肚,其他的什麼也不需吃,哈哈!話說回來,這些照片都是'亂咁影'的。。。久未寫過博文,拍攝技巧大為退步!看來又要好好苦練了。。。。


材料:

250克  木薯粉                          90克  粘米粉                          400克  大椰槳
220克  暖水                             1/2茶匙 班蘭葉香精

把所有材料(除香精外)放進一個大碗中。

加進椰槳和暖水。

攪拌。

然後過濾。過濾後把粉漿分成兩等份。

其中一份加進班蘭葉香精

使它色彩斑斕

好!完成了!

把水燒熱,糕盆同時放進熱水中

分層交替把綠,白兩色的粉漿倒進糕盆中。

每層蒸約兩分鐘

直到粉漿顏色變得透明

如圖

再把另一層粉漿倒進

最後一層蒸兩分鐘後再要多蒸八至十分鐘,總共是十到十二分鐘。

蒸好了!待涼。

可以看出每層顏色分明,這裡總共有九層。

近鏡

切片。母親大人說要一刀切下去的!

中間千層椰汁糕如圖

花點心思把他們切成不同的形狀

口感很Q,也不太甜的。

臘八蒜

很久沒有寫博文了!最近發現了可以用 iPad 上傳博文,好!!立即行動!今天到了母親大人的家,巧合地她正在忙於製作臘八蒜,於是連忙開啟照相功能拍了幾張照片。古人說的什麼臘八東西要真的在臘八節才能做,她很少理,在平常的日子裡做了這個臘八蒜。母親說蒜頭能夠殺菌,使身體強壯,可是不能吃得太多。個人吃了一粒,它有一種很強烈的「八角」味??。。。是我不喜歡的。。。 不過鐵一般的事實是,吃了蒜頭,整個身體都散發著一股嚴重的蒜頭味喔!


材料:蒜頭,鎮江香醋

預備了大量新鮮的蒜頭。

把蒜頭們去衣,批得乾淨。母親大人特意把蒜頭底部的硬塊去掉。

這是她之前醃製的臘八蒜,已經浸泡了一年多。

每一粒都很入味,相當辣!

母親大人先把浸好的臘八蒜用碗盛起。。。

然後再把新的蒜頭倒進樽裏。

差不多滿了。。。

她說要用這個金梅牌的鎮江香醋來浸的。

要把香醋倒得滿滿的,最好是蓋過蒜頭。完成後把臘八蒜放進雪櫃中待上一年半載就能吃了。

蒜頭裏也有壞份子,記得要把它們除掉!

Saturday, March 29, 2014

懷著緊張的心情:試博~



做個實驗品,看看可否把這個博文成功在 iPad 裏上傳。

11:11pm,很好,好像已經能夠把照片及博文上傳了,但我怎麼能夠禁止留言呢? 還有,怎麼能夠把照片放到中間呢? 不會是要在 blogspot 再次 login 來做吧?

11:20pm,看到留言,媽的!為甚麼回復不了?試了三四次。。。。是否我太蠢了? 還要我選擇用那個賬戶留言,不是已經自動 login as 小淘氣了嗎? 為甚麼會這樣?

11:33pm,結果還是登入了去慣的網址中把東西修改。把照片「放大」了一點,以為能夠把照片放在中間的,但還是不太中間?!也嘗試過把 reader comments 關掉,可是無論我怎麼用手指按,都按不了! (天!一定又是我太蠢!)不會要我只能在 desktop 電腦中才能夠做到吧? 是否凡是有「揸花」(Java)的字句便不能改動?

11:45pm,好像留言恢復正常了?至少我現在也能留言。可是我的 Logo 變成了個 B 字。。。看來又要花點時間去研究怎樣轉 logo了!

11:48pm,超累!比我平常睡覺的時間晚了差不多一個鐘。。。。去睡了~ 各位觀眾晚安!

圖:普通的好朋友雪中送炭,在這寒天雪地,負幾十度的天氣裡送上親自煲的羊肉湯和這個特製鹵水豬耳,份外溫暖!

Friday, March 14, 2014

謝謝照相機的發明之:香港1946 (重光一週年的照片故事)

這輯投影片收集了四十六幅一九四六年秋冬期間的香港黑白照片,它們或多或小都反映了當時市面一般的情况。特別對於些在四十年代出生的香港人,這些照片更會帶給他們一些難忘的童年回憶。照片來自 GT Poon 先生的 pps file。謝謝有心人把照片整理~~

 1946829日香港郵政局發行了戰後第一套紀念郵票勝利和平紀念


 維多利亞港–西部
照片以港島中環至西環的海濱作主體。昂船洲當時為軍用禁區,現在已填海連接九龍半島。背景可見香港最高山脈大帽山,港內有多艘帆船和舢舨。西環和昂船洲對開海上可見戰時沉船殘骸。

 維多利亞港–中部
維多利亞港中部位處香港的海軍基地和對岸尖沙咀之間。今天金鐘一帶高樓林立,遼闊景象已不復見。從高度推測,照片由馬己仙峡道拍攝,潻馬艦基地泊有英海軍船艦隊,近處是域多利和美利軍營。

 維多利亞港–東部
當年鏡頭下的維港顯得空蕩廓落,海灣既寬且深,跟現時所見經過多次填海改造的海岸線截然不同。當時海面只見漪瀾輕揚,與今天港口愈填愈狹小,高速渡輪不斷穿梭,大異其趣。海港中流有一支小型海軍艦隊,其中包括一支巡航艦隊和兩艘航空母艦,另有其他戰艦停在潻馬艦海軍基地。

 維多利亞港–九龍灣
從筲箕灣阿公岩山坡遠眺西北方的九龍灣和後方的獅子山。今天景致已被大廈遮擋。照片所見的教堂為崇真堂。

 維多利亞港–東部入口鯉魚門
右方隱約可見的鲤魚門是海港東面入口,旁為設有海防砲台的炮台山。鯉魚門最窄處僅500米,風高浪急時海流洶湧,船隻不易強渡。194112月曾被猛烈砲轟的日軍登陸據點,四周山嶺一片荒禿。

 中環–滙豐銀行
1946515日滙豐銀行正式通過將日佔時期遷離的總部再遷回香港。中環地域狹小,發展高度集中,也是殖民地的權力核心所在。照片中日軍重建的督憲府屹立於滙豐銀行背後的山岥,右方為高等法院,前方香港木球會的防空洞人口掛滿衣服。

 中環–德輔道銀行中心
愛德華式建築與裝飾藝術風格大廈相輝映。由雪廠街西望德輔道,車輛稀疏,行人來去自如。1946年底只餘1,450輛持牌汽車,195輛的士及1,152輛貨車。

 中環–高等法院與在德輔道的臨時行政辦事處
香港常常需要吃力跟上發展的步伐,尤以1930年代末難民潮及戰後時期為然。照片中,中環心臓地帶臨時政府機關林立。許多銅像被日軍掠去,左方維多利亞時代末期滙豐銀行總經理昃臣爵士的雕像倖存。

 中環–砵甸乍街望向士丹利街及威靈頓街
中環對上有不少石板斜路,附近一帶華人小店舖雲集。砵甸乍街和石階盡頭煤氣燈處的威靈頓街,食肆,裁縫店,攝影店和各式專門店林立,行人多穿唐裝,石階邊有轎夫等候乘客,旁為下水道。相對東南亞其他淪陷地區,香港戰後的治安,經濟等方面復元極速。1946年的砵甸乍街市面都已生氣勃勃。

 中環–帶著弟妹的小孩
男孩年紀小小已早熟獨立,在街頭照顧弟妹,最小的用孭帶背上。小孩流連於石板街頭(該是砵甸乍街),雖然邋遢且衣衫襤褸,似尚溫飽。鐵鍋裡想是預備好的午飯。四週廢屑一文不值,無人撿拾。

 環–繁忙的海傍干諾道
從香港油麻地小輪船公司汽車渡輪碼頭對面一幢大厦展目,前方為港內、珠江和西江客貨輪碼頭,遠處是裝運海郵的有蓋卜公碼頭,鄰為郵政總局,中左方可見天星小輪碼頭鐘樓和添馬艦海軍基地。

 上環–苦力從貨船搬運貨物到海旁
苦力用小型吊重機搬運木材。遮打爵士構思的遮打填海計劃於18901904年動工,今海傍從德輔道伸展至干諾道。海傍樓宇林立,左方有船運,保險及貿易洋行,右方為華商碼頭搬運公司。在相片後方,矗立在金馬侖山頂的忠靈塔(日治的象徵)依然可見,但終於在19472月給炸為平地。

 上環–街上人力車
人力車是香港華人社會艱苦生活的最佳寫照。車伕是赤貧階層,一心只顧兜接乘客,筋肌健碩但未老先衰。他們頭頂草帽,穿補釘衣衫,赤足,黝黑的肩背搭著汗巾。路人行色匆匆,印證戰後香港的生機。

 上環–街頭美容師
兩名婦人均穿衫褲木屐,牆上貼滿街招。當時廣告主要靠文字,一般沒有圖像。照片中的街招包括西醫廣告,中醫廣告,下午出版的通俗小說,背景的櫥窗出現一盒盒的團圓麵和勝利麵,可見當時商人腦筋之靈活。

 上環–澳門渡輪碼頭
海港與繁忙的都市渾成一體,干諾道海傍泊滿大小船隻,前濱可見渡輪,貨船和舢舨,岸邊有貨車等候裝貨。時值正午,艷陽下黑影鮮明。當時中港走私活動猖厥,駐守碼頭關卡的警察和海關正檢查貨物。

 西環–繁忙的小巷小販夾道
小巷牆壁雖破舊,但市場鬧哄哄,白衫黑褲媽姐正在討價還價,兩名少婦身穿長衫,格外顯眼,旁邊的赤足小販挑著雞籠路過。前方小販衣著中西合璧,後方可見洋紙印刷廠,醫生和藥膏招牌。

 西環–住家艇
帆船和舢舨船頭甲板下可存放柴枝,燒菜的炭爐或瓦爐就在旁邊,男子正將滿碟菜餚傳予小女孩,似要端到船尾供一家享用。艇上可見布帆、曬晾衣服、竹籮、防撞輪胎、搖橹,後方為大貨船

 西環–在戰火中損毀的香港大學主禮堂
港大陸佑堂於1912年落成,戰時庭院失修,樓頂木樑亦被拆作柴木。從光影知道照片攝於早上,與鐘樓所示時間相符,可見大鐘運作良好。其時大學遠眺維港,今天大廈林立其前,視野僅及50米。經過五年的中斷,19469月香港大學再次招收學生。

 西環–騎樓底的露宿者
戰後初期香港的人口只有60萬。但到了1946年中,人口估計已回升至155萬。加上香港本來就房屋短缺,許多人被迫露宿街頭。露宿者驟看又貧又髒,但細看卻發現他們生活得很有條理,並無絕望放棄的跡像。地上和牆上放着隨身物品:草蓆、竹籮、竹掃帚和炊具、錫鐵罐則懸在沒有蟲鼠的地方。環璄物盡其用,小孩還可玩耍。

 灣仔–破舊大宅下臨灣仔的唐樓區
灣仔1929年填海時規劃了整齊的街道,與西環的羊腸窄巷迴異。修頓球場()一直保留至今,當時杳無生氣。海傍的高樓是六國飯店,因電影《蘇絲黃的世界》而名噪一時。背景可見戰時沉船和奇力島。

 灣仔–交加街街市
此處像是交加街市,自19世紀末一直留在原址。長影顯示時值清晨或黃昏,行人正選購午飯或晚飯材料,大排檔尚未營業。牆上招牌包括米、麵、糖、雜貨、油和炭,恒益號的招牌最大。

 跑馬地–翠谷全景
跑馬地和馬場後菜田井井有條,石坡上散佈松樹。渣甸山蔍194112月激戰連場,炮火摧毀表土,導致夏天雨水冲蝕巖層。滙豐銀行位於3公里外,在中環獨樹一幟,不像今天摩天大廈環伺。

 跑馬地–馬場廣闊平原鄰接銅鑼灣
香港賽馬運動歷史悠遠,跑馬地沼澤填平後1846年便開賽。香港賽馬會新觀眾席建於1930前方(左至右)為回教、天主教及基督教墳場。摩利臣山(中左)開採的石礦1920年代供灣仔填海。

 港島東–大坑虎豹別墅
從大坑半山俯瞰銅鑼灣和維港,不遠處為北角新填地()。避風塘側觀眾等候進海軍球場看足球賽,可見當時港人對足球的熱愛。近處為虎豹別墅的白塔,這座紀念碑式建築於1980年代幾為高樓大廈吞沒,2002年更被拆卸另行「發展」。

 港島東–太古船塢一角
修船及造船業是香港戰後最早復元的工業之一。太古船塢的工人正忙於修理一艘荷蘭註冊的輪船,雖然這船塢在1945年曾被盟軍轟炸而嚴重受損。

 港島東–筲箕灣愛秩序灣
從筲箕灣乘舢舨到中環,順風約需一小時,如果付得起車費,可乘沿海濱行駛的電車。愛秩序灣生氣勃勃,艇篷以棕櫚葉、帆布和焦油紙編成,海堤掛滿鹹魚。環境雖擁擠,漁民仍堅持勤洗衣服。當時的太古船塢就在照片的右上角。

 港島東–海港東面入口處柴灣
從馬塘坳俯瞰沿海小漁村的柴灣。該處是採柴地點,山巒光禿。左後方山坳有道路通往石澳及大潭,鯉魚門軍營和山頂砲台居高臨海()。昔日柴灣沙洲一帶如今廠廈林立。現在的東區醫院就建在砲台對下的半山山蔍。

 港島南–香港仔谷
從香港仔谷遠眺望黄竹坑的小菜園和遠處的深水灣和淺水灣,右方可見南朗山。冬日青草長出穗頭,山上樹木不多,香港仔上水塘滿盈。一條山徑越過香港仔山嶺到灣仔,這個山谷今天蔚然蒼翠。

 港島南–海光山色饒富地中海情調的淺水灣
1920年淺水灣酒店開幕後該地遊人漸多,相士更指點余東璇在此仿西方古堡建成大宅(在沙灘遠處)。以露台餐廳聞名的酒店於1982年拆卸,1986年仿古重建。可惜余家大宅已拆卸,如今滿是豪華住宅。

 港島南–鴨脷洲
一如香港其他地區,淺窄的鴨脷洲亦盡用每寸土地,村民在房舍曬蝦膏和種菜。對岸的香港仔林蒙船塢在1945年初曾遭盟軍空襲,倒塌的磚牆(中左)想是當時炸毀。

 港島南–帆船半月形泊於香港仔
捕魚講求紀律和合作。香港仔的漁船多兩或四艘一組出海,泊岸亦各依其組合。船蓬撐起,看似已留港多時。後方是香港仔,海傍為湖南街,如今已隱沒在填海地之後。

 港島南–鴨脷洲修船工人
船艇的建造和維修需要不同的工藝,大都在漁港露天進行。在鴨脷洲一男子正用傳統橫鋸鋸木。對岸白塔處是建於戰前的香港仔工業學校。

 港島南–鋼線灣的古樸鄉郊
有豬場所在的鋼線灣是1890年代由新加坡至香港的電報電纜着陸處。鋼線灣現已填海並變成遠離海邊的小村。

 九龍半島–海濱
太平山下海港波光帆影,是香江不朽勝景。從九龍半島望向彼岸,景致自1900年以來轉變不大。海港中停泊着貨輸,兩艘天星小輪正在渡海,舢舨桅桿後可見其中一艘噴出黑煙。

 九龍半島–尖沙咀天星碼頭
尖沙咀1920年代發展為旅運中心、天星碼頭、九廣鐵路總站和九龍倉碼頭均設於此。站內巴士有些是戰後貨車改裝,雖然周圍景物如今已截然不同,碼頭前彎路、天星碼頭廣場和巴士站卻保留至今。

 九龍半島–從半島酒店北望彌敦道
尖沙咀有很多小酒店、酒吧和食肆。彌敦道與北京道交界處的星光和玫瑰酒店,雜處於騎樓寬敞帶百葉窗的樓群中。星光酒店招牌清晰可見,後方中部深色位置為天文台山,迄今仍是香港天文台總部所在。

 九龍半島–街市一景
觀乎臨時搭建的貨攤、行人樣貌和籃裡的蔬菜和小魚,這是個窮人街市。右方攤檔的竹籃均盛滿俗稱窮人米飯的蕃薯,這類街市是個小社區,商販舉家經營攤檔,青年和小孩也幫忙,顧客邊買邊聊天。

 九龍半島–九龍塘太子道
如今仍在的聖德肋撒教堂位於太子道與窩打老道交界,九龍礦山夷平後,建成多條林蔭大道。街道空蕩,只見太平汽車行的貨車,這家老洋行經營至今。九龍塘是中產區,有大宅和上等人家子弟學校。

 九龍半島–馬頭角幾近夷平的石礦山
在九龍東北馬頭角,連綿山崗和古老村落在市區邊陲殘喘。它們在1950年代中消先。遠方的港島柏架山()及畢拉山()顯示拍攝地點是九龍東北,今天這區已變作三合土森林。

 九龍半島–飛鵝山下的啟德機場
啟德跑道外圍的彎路約略就是填海前的海濱,馬路為繞過沼澤,弧度極大。彎角後是九龍寨城,戰時日軍將城牆拆掉擴建跑道。背後中央位置可見馬頭角和紅磡伸進九龍灣,飛鵝山下有些鄉村和農田。

 九龍半島–啟德皇家空軍基地
啟德皇家空軍基地位於九龍灣以北,民航機場設於海灣角落。照片可見戰時航空設備簡陋。數台推土車後方有兩架專門偵察和攻擊潛艇的新持蘭軍機和水上飛機在維修,民用水上飛機停在海灣。

 長洲–長洲灣全景
離島中以長洲人口最眾。鏡頭從南部山嶺向北俯覽長洲最大的海灣和狹長的連島沙洲,前方可見草坡、墓地和梯田,山腳臨接沙灘,岸邊有座天后廟,島上有許多船廠,灣畔有不少船台滑道。

 長洲–海傍街
長洲前濱的混凝士海堤伸展至沙灘,沿途有帆篷遮陰,正午時份黑影特別顯眼,堤路邊鋪滿鹹魚,渡頭有一艘往返中環的小輪,沙灘盡處是建於1856年的北帝廟。長洲海港填海後,今天已面目全非。

 新界–青山公路
這條瀝青路是典形新界主幹道,建於常被夏雨淹沒的低窪稻田堰上。植林專家發現白千層屬、桉屬和金合歡屬等澳洲樹種能適應香港環境。這些白千層樹齡約二十年,當時馬路上動物比車多。

新界–馬料水九廣鐵路
由沙田往北數公里,九鐵列車需行駛在沙田海旁的高堤上。此處該是馬料水附近,即今天香港中文大學校址。對岸的馬鞍山山脈今天沒有變,但山下已成三合土森林。
戰後九鐵在194511月恢復行車,同時開始提供到廣東的列車服務,在1946年毎日對開一班。

 新界–鄉民忙着曬榖
村內的曬場是收割後主要的作業區,榖粒用草帚鋪開後不時翻動,趁秋高氣爽曬乾,好榖會留作下造種籽。1946年春季雨水不足,即使連續幾星期出動皇家空軍把水運到山上的農地,第一造稻米依然歉收。踏入夏季卻雨水充足,稻田經半年休養生息,第二季收成為歷來最佳。

獅子山下2010
灰黑的日子過去了。在今天的獅子山下,大部份四十後的人都過着和平、繁榮和安逸的生活。希望他們沒有忘記童年時香港人那股不怕艱苦和努力拼搏的精神,繼而珍惜眼前美好的時光。